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体重管理”带火“瘦身经济”,“新经济引擎”来了吗?

潮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戴凯霖

近日,“瘦身”成为朋友圈热词。从官方“支招”,到个人分享,“体重管理”掀起了一阵阵消费热潮。

这场覆盖健身、消费、食品、医疗、电子设备等多领域的万亿级经济浪潮,“新经济引擎”来了吗?记者走访健身房、轻食店、体重管理中心,探寻体重管理热如何催生“瘦身经济”。在“减肥热”商业营销铺天盖地的背后,大家又该如何正确减重?

年轻人下班后在健身房锻炼 见习记者 戴凯霖 摄

线上线下掀起“瘦身热潮”

打开社交媒体,大数据自动推送“水泥封嘴”套餐、598元包月的低脂餐、包月健身卡、畅游季度卡……杭州线下各大健身房、瑜伽馆、游泳馆等场所迎来顾客高峰,针对体重管理的专项课程备受市民青睐。与此同时,线上健身平台也迅速崛起,许多网友通过直播课程、在线教练指导等方式在家中进行锻炼。

“今年,我们的减肥课程报名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倍,尤其是针对上班族和学生的‘碎片化健身’课程非常受欢迎。”在杭州黄龙时代广场,AFTER WORK健身馆经理“赵哥”告诉记者,3月以来,报名的学员已经达到50名。“上班族居多,他们工作繁忙,长时间伏案工作,很容易出现亚健康问题,所以通过运动促进健康是很多人的选择。”

一旁,刚结束健身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春节后,他的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都已经超出健康范围,于是立刻在公司附近寻找健身房,又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块智能手表,并下载APP购买了会员。

“先是把运动所需要的运动鞋和套装配置齐全,然后在APP里的智能减脂计划上记录体重、看推荐食谱。”李先生说,他身边许多同事都一步到位充了APP年卡,还买了不少便携式健身器械。“我有个同事的体重指数(BMI)快到了超重临界值,为预防肥胖,就在家里‘云健身’跟炼。”

深夜的健身房 见习记者 戴凯霖 摄

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每周消费观察调研报告》显示,“体重管理”在京东的关联搜索量同比增长2.3倍,其中,体脂秤、黑咖啡、益生菌等成为关联热搜商品。在健身品类中,“小而美”的健身装备走红,药球销量暴增9.6倍、筋膜球销量增长5.1倍,便携式居家器械如律动机、拉力器也广受欢迎,消费者健身需求向碎片化、居家化方向发展。

科学控卡,轻食消费升温

早上7点,杭州滨江区低卡实验室的厨房已亮起灯光。00后创业人林可欣正和团队一起准备当天的“控卡套餐”——香煎鸡胸肉配羽衣甘蓝、杂粮饭团搭牛油果酱,每份精确标注328大卡。

“我们现在每天要准备200多份控卡餐,西蓝花和羽衣甘蓝的进货量是去年的三倍。”她抹了把汗说道,这家开在写字楼群中的轻食店,如今已成为周边白领的“减肥食堂”。

菜单上,每道菜都标注着精确的卡路里数值:无糖麦片350卡、代餐奶昔200卡、即食鸡胸肉115卡、298元的“一周刷脂套餐”和15元一袋的零糖蛋白棒……其中,招牌产品“358大卡套餐”包含香煎龙利鱼、杂粮饭和油醋汁沙拉,定价38元,日均销量超过150份。

林可欣和团队准备食品 受访者供图

店内,顾客张晓婉向记者展示起手机里的“三件套”:轻食店小程序记录每日摄入、运动手环监测消耗、健康APP生成盈亏报告。“上周数据告诉我蛋白质摄入不足,现在点餐会特意加份牛肉。”她点开APP上的环形图表说道。

林可欣说,顾客这种需求催生了轻食产业的升级,自她开业半年来已积累4000多名会员,三月份营业额已突破12万元。“下一步我们想参考上海‘麦田轻厨’推出的AI营养师服务模式,用户扫码输入身高、体重、运动习惯,系统自动生成个性化餐单,同时在每份餐食伤标注‘饱腹指数’和‘营养均衡度’。”

“瘦身热”下的冷思考

从线上健身APP的爆火到线下轻食店的遍地开花,“瘦身经济”正在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层面对于体重管理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扶持上,更在于加深了全社会对于健康生活方式和体重管理的认知,为整个行业领域带来了新商机。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于营养食疗、健康饮食的需求日益增强,为健康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4.08万亿元,这显示出体育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民间活动方面,各类村BA、村超、马拉松活动,让“健康生活”的概念逐步渗透。与此同时,健身概念股和减肥概念股纷纷迎来大涨。

然而,在这场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不少健身达人也提出了冷静思考:减肥热的背后,究竟是健康意识的觉醒,还是新一轮的焦虑消费?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明确表示,体重管理不是一两年就能够见到成效的,而是需要持续推进。

“减肥的核心应是健康,而非单纯的体重数字下降,真正的体重管理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绍兴第二医院体重管理中心陈烨君告诉记者,从目前的就诊人群来看,年轻群体增多,但也不乏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群,不难看出,我国减重需求人群仍然庞大。

“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才是长期维持健康体重的基石。此外,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减肥过程中的挫败感、身材焦虑等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疏导。”日前,绍兴第二医院体重管理中心尝试以个性化定制、多元化手段,积极改变肥胖患者生活方式,通过非药物、非手术的方式,达到预防、逆转和康复的体重管理目标。

陈烨君提醒,面对琳琅满目的减肥产品和服务需保持清醒。一方面,应警惕夸大宣传,尤其是那些承诺“快速见效”的方案。另一方面,对于需要医疗干预的人群,务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方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