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宵节恰逢周日,正是携家带口或邀三五好友结伴夜游的好时候,小编在这里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我特意整理了几首有关元宵节的经典诗词,意境优美、词句华丽,让你在赏灯之余,随手一拍的照片,配上这些诗句,发个朋友圈,意境立马高大上。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
在文学上,他开拓了词境,是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在战功上,参与抗金起义,平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创设飞虎军,一生力主南宋北伐灭金,终是壮志未酬,郁郁而终。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他的经典词作,很多人把这当成写爱情的词,实际并非如此。
青玉案取于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在这里,青玉案只是个词牌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是用于填词的曲调名称。
元夕,是指农历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之夜,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元宵节那天晚上。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三元为中国传统节日,分别是上元(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或‘鬼节’),下元(农历十月十五日)。
上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元宵夜的花灯灿烂,就像是在东风的吹动下,千树万树争花开。礼花绽放后从天而降,犹如被风吹落的陨星雨。
宝马拉着雕梁画栋的车辇在街道行过,留下一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鱼形灯、龙形灯等舞动一夜不知停歇,笑语喧哗。
“东风夜放花千树”这是作者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花灯、明月、美娇娥交相辉映的人间仙境,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下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美娇娥的头上都戴着华丽的装饰,笑语盈盈地走过去,留下一路衣香。我在人群中苦苦寻找她千回百回也没有找到,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光暗淡的地方发现了她。
可见,下阕专门写人,这些美娇娥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但这些美娇娥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作者在意的那个她总是踪影难觅,本来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是她,在那一角残灯旁边!
发现那个她的一瞬间,是作者人生精神的升华,是莫名的感激。
俗话说,“欲解其书,先解其人”。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南宋时期,那时候抗金名将岳飞被诬陷逝世,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
他自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日夜渴望的是驰骋沙场,收复失地,但朝廷对北伐反应冷淡,主和派倾倒一片,导致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最终一生壮志未酬。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侧面写照。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这首词的意思,我把关键的词语注释都列出来了。
花千树,指花灯或者烟花特别多,如同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烟花绽放后从天而降,如同被风吹落的星雨;宝马雕车,指好马拉好车,形容豪华的马车。
凤箫,是一种乐器,箫的美称;玉壶,比喻明月,也可解释为花灯等发光的物件;鱼龙舞:指鱼形、龙形的彩灯在空中舞动;蛾儿、雪柳、黄金缕,均是古代女子头上的饰物。黄金缕是头饰上的金丝绦。
盈盈,形容笑声轻盈悦耳,也形容女子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原指花香,这里借指女子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他,古时就包括“她”,泛指第三人称;阑珊,指暗淡、零落,形容灯光昏暗的地方。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寅(yín),字伯虎,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在绘画方面,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伯虎这首诗,写出了农村过元宵节的热闹场面,通常有关元宵节的诗都是描写都市,而唐伯虎的这首诗却取材于农村。
灯和月交相辉映的乡村是美丽的,灯和月映照下的乡村女子们青春焕发尽情欢笑,整个诗的意境清透优美。
元宵夜,如果只有灿烂的花树礼灯,没有皎洁的月光,那么人们就没法尽兴游玩;如果只有皎洁的月光,没有灯火,就少了很多春色。
春天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燃烧在月下,月亮如水似银。满街珠宝翡翠,春游的村女,嘹亮的歌声,悠扬的笙管,那是在赛社神。
如果不尽兴游玩,不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良辰吉日呢?
这样的期望,也送给各位读者朋友们,元宵佳节,尽兴如意!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所以后世常称他为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首相思词,去年的今日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年的今日日不见情人的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阕写“去年元夜”,“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去年元夕夜,花市上的花灯亮如白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亮爬上了柳梢头,我与佳人相约在黄昏后。
今夜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蜜恋中的青年男女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的良好的时机。柔情蜜意溢于言表。
下阕写“今年元夜”。“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今年元夕夜,月和灯光如同去年一样。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
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但再也见不到去年相约的佳人,想到这里泪水沾湿了衣袖。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将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轼在熙宁七年九月离开杭州,由杭州通判调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正月十五,他写下这首词。
题目是“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即杭州的上元夜写起。苏轼在熙宁四年十一月到杭州就任,在杭州整整三年,过了三个元宵节,印象是深刻而新鲜的。
上阕写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亮的发白,好似白霜,照见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麝香的香气飘散出去,马儿飞奔过去,不产生一点尘土。
元宵节夜晚的特点,第一是灯,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称为“火树银花”,苏轼对此虽未细写,而因为那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词)的地方,仅点了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其花灯的盛况便可想见。
其次是月。“明月如霜”,用“如霜”形容月,是取其色白。但元宵的月又不同于平常。十五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士女,争相游赏。
南北宋都很重视这一个节日。
《东京梦华录》“元宵”说:“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武林旧事》说:“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就是词中所谓的“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上述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得江南气候之清润。
下阕写密州城的元宵夜: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估计是要下雪了。
上下阕一动一静,一热闹,一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词句虽不多,却是“有声有色”。乍看似与题中“密州”无涉。
到过片一句“寂寞山城人老也”,只用“寂寞”二字一点睛,便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当前光景作反衬,再不须多着一字,使人领会到密州上元的寂寞冷落究是如何了。
如此点入本题,真是“笔端回万牛”,绝大的功力。作者以于两地为前后任的经历作关合,得此奇文,在他以前的诗词中,曾未见有如此章法。
苏轼这一次由杭州调至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遂使心情完全不同。
他在下一年所写的《超然台记》中,有一段话追述他的这场变化:“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一句话,就从大城市转到山沟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