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4月13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8%,较2025年初累计上涨112个基点,单周涨幅达到50.6个基点。“若美债收益率继续失控,可能将衰退预期升级为大萧条预期,引发信用危机,导致美元资产信用崩溃,美债无人购买,借新还旧的剧本无法继续。”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股、债、汇三杀不同,包括海外机构在内的一些业内人士,对于中国资产较为乐观。比如,德意志银行称,2025年将成为全球投资界重新认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年;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更是认为,中国在本轮贸易冲突中具备明显的博弈优势,本轮冲突结束后中国有望在全球地位再上台阶,中国资产估值有望系统性提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科技企业正在受到更多青睐,并被视为具备巨大的投资机遇。
高盛预计若中国在基础技术自主创新及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取得进展,科技企业盈利有望提升。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兼国际业务部行政负责人武超则建议抓住机会,积极投资我国的科技企业。
美国股、债、汇三杀,尤其是美债市场流动性危机加剧冲击。
“3年期美债拍卖结果显示需求低迷,叠加‘基差交易’去杠杆,美债利率快速上行。 引发市场担忧,流动性枯竭重新上演。”东吴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陈李表示。
根据汪毅分析,近期美债市场遭遇严重流动性危机。美国财政部4月10日拍卖的580亿美元三年期国债遇冷,最终得标利率较发行利率高出12个基点,一级承销商被迫承接43%的发行量,创2008年以来新高。这反映出市场对美债的需求疲软,美债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
与此同时,杠杆化交易平仓引发连锁反应。以日本三井住友信托银行管理的某对冲基金为例,该基金因60倍杠杆操作,在美债收益率波动时触发强制平仓。“当美债收益率波动超过1%,每超0.1%都会带来巨额浮亏,同时保证金账户下的质押物美债同步缩水,导致需要补充大量保证金。由于额度太大,短期内无法补充,只能被动抛售美债,进一步加剧了美债市场的抛售压力。”汪毅分析道。
更为重要的是,美债收益率飙升正在引发严重后果。美债收益率的疯狂上涨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4月13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8%,较2025年初累计上涨112个基点,单周涨幅达到50.6个基点。这使得美国财政部利息支出激增,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6万亿美元。
汪毅预计,2025财年美债利息支出将达1.4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社会保障支出(1.2万亿美元)和国防开支(8900亿美元)。国会预算办公室(CBO)警告,若收益率维持当前水平,2025年利息支出可能进一步增至1.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5.3%。
“2025年美国面临巨大的美债到期压力,其中6月份高达6.5万亿美元美债到期。收益率的持续拉升会导致即使有人接盘,美国也会因此担负越来越大的利息成本。”汪毅表示。他认为,如果美债收益率继续失控,可能将衰退预期升级为大萧条预期,引发信用危机,导致美元资产信用崩溃,美债无人购买,借新还旧的剧本无法继续。
与美国股、债、汇三杀不同的是,中国资产被认为具备相对较高的投资价值。
“中国版平准基金”的诞生,货币、财政、金融等政策储备充足,被视为业内人士看好中国资产的关键之一。
特朗普政府全球加征“对等关税”后,全球股市一度暴跌,A股仅在4月7日短暂回调。当日及次日,伴随中央汇金明确自己是资本市场上的“国家队”,发挥着类“平准基金”作用;央行表态必要时向中央汇金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国资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支持性表态;上市公司、社保基金、保险资金、银行、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增持与回购,A股在随后的数个交易日内飘红居多。
伴随多数国家“对等关税”暂缓90天执行,中美成为坐在牌桌上的关键双方。而中国对美进口商品替代弹性相对较高,成为业内人士视野中中国资产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强的原因之一。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在分析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表示,中国对美国存在贸易顺差的领域主要集中于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产品,而中国对美国存在贸易逆差的领域则多为大宗商品。大宗商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中国对其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而制造业产品异质性较强,短期内难以迅速找到替代供应商。中国对美进口商品的替代弹性相对较高,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商品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供应源。
外加中国科技企业影响力快速提升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美国关税冲击之下,资金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中国资产成为资金新选择。
比如,在董忠云看来,中国经济持续改善确定性大,预计全球或将有更多资金减配美元资产,转而加码中国资产的权重,推动中国资产估值系统性提升。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同样认为,预计在国内经济基本面、政策托底叠加估值等多重优势加持下,“中国资产重估”逻辑或将延续,“东升西降”叙事有望进一步强化。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科技企业正在受到更多青睐,这也被视为驱动中国资产配置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
近几年,我国的科技产业成绩斐然。
根据武超则总结,AI领域,中国科技公司展现出强大实力,开发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如DeepSeek-R1在模型训练及优化方式上有大量工程创新,仅用7天就发展了1亿用户,引发全球关注。
机器人领域,目前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上均位居全球第一,宇树科技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的销售量占比高达69.75%。
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国内企业占据全球光纤光缆市场60%份额,高速数通光模块全球市占率超60%,阿里云位列云计算服务市场亚太第一、全球第三,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5G基站数突破425万个,光纤入户率超过96%。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中国的创新投入同样产生了显著溢出效应。
武超则举例道,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16.8万辆,同比增长38.7%,产量连续10年居全球首位。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在电池、芯片等关键领域的持续研发投入。
面对美国的不断施压,中国科技企业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以华为为例,2019年美国对其实施制裁后,销售额曾大幅下降,但通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积极与国内供应商合作,不仅挺过难关,智能手机业务得以复苏,还在5G、芯片设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
在包括国泰海通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杨林在内的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科技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2024年我国创新指数排名较2023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排名前30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知识与技术产出、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等方面全球领先。
有鉴于此,中国科技企业被视为具备巨大的投资机遇。外资金融机构,如德意志银行、高盛等也纷纷看好中国科技的发展前景。
德意志银行称2025年将成为全球投资界重新认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年。高盛预计若中国在基础技术自主创新及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取得进展,科技企业盈利有望提升。在武超则看来,我国科技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中国科技产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极具潜力,应抓住机会,积极投资我国的科技企业。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