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清 北京报道
4月14日,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发布报告称,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PC(个人电脑)出货量达5900万台,同比增长4.8%,其中联想以1528万台出货量稳坐头把交椅。不过PC市场逆势增长背后,终端需求其实仍未摆脱低迷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厂商为应对可能的关税政策而大幅增加库存,导致出货量增长。
同时,近日,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和IDC的报告分别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9%、4.9%。对于今年一季度PC出货量超预期增长的原因,两家机构均提及,经销商为了避开即将到来的报复性关税,提前囤货,而PC厂商也在进行配合。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已有多家企业和机构提醒PC零部件价格将迎来上调,推动电脑价格上涨。其中,美国最大定制PC制造商之一的META PC预测:零部件价格最高将上涨50%。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对等关税”政策下,PC市场及供应链将迎来考验,电脑价格上涨或难避免,市场格局也会出现变动,产业链及消费者可提前做好准备。
PC出货量超预期增长 市场集中度提高
Gartner报告显示,具体到厂商方面,全球前六大厂商排名未发生重大变化,联想以1527.5万台的出货量和9.6%的增长率领先,宏碁以1.9%的增长率垫底。美国市场中,惠普以25.1%的份额位居榜首,戴尔以23.9%紧随其后。
在IDC的报告里,市场排名也未发生变化,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华硕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五。其中联想仍然是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以1520万台的出货量占据了24.1%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高达10.8%,第二则是惠普,以20.2%的市场份额出货1280万台PC,同比增长仅为6.1%。而前两年开始逐步从中国供应链撤退的戴尔,仅实现3%的增长,而苹果和华硕,则分别实现了14.1%和11.1%的增长率。与此同时,Other类目的总出货量则下跌了3.6%。
“可以看到,PC市场的马太效应凸显,出货量更加集中到头部品牌上。”一位长期关注消费电子市场的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不过看似繁荣的出货量背后,终端需求仍未摆脱低迷状态。
记者注意到,自新冠疫情期间购买潮过后,PC市场近年来增长停滞。根据IDC数据,2024年PC出货量在连续两年下滑后小幅回升,但也仅增长了1%。
对于今年第一季度的超预期增长,Gartner研究负责人Rishi Padhi表示,美国和日本市场的出货量激增是主要推动力,但原因各异。
在美国,厂商为应对可能的关税政策大幅增加库存,推高出货量至1600万台,同比增长12.6%。然而,终端用户需求依然谨慎,即便企业为升级Windows 11采购新PC,也未能显著提振市场热情。日本市场则呈现不同景象。Windows 11的替换需求刺激商用PC市场,此外在GIGA教育Chromebook更换计划助推下,日本PC出货量同比增长15.6%。
IDC方面称,今年第一季度PC市场超预期增长,Windows 10系统在去年10月开始停止支持是主要的推动因素之一。但考虑到市场的增长幅度惊人,背后显然还有别的力量在助推,目前普遍认为是经销商为了避开即将到来的报复性关税,提前囤货,而PC厂商也在进行配合。
Canalys首席分析师Ishan Dutt也认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的增长,一定程度是OEM厂商在特朗普政府宣布首轮关税政策前,加快了对美国市场的出货节奏。这一策略使得厂商及渠道能够在成本上涨前提前备货,从而推动出货量的增长。
零部件价格最高增长50% PC市场承压
美国特朗普政府近期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成为悬在PC市场头顶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在美国宣布高额关税政策后,META PC就在推特上表示,受关税影响,PC零部件价格将大幅度上涨,最高可达50%。虽然META PC承诺在现有库存耗尽前维持当前价格,但其也警告称,之后将不可避免地全线涨价,并且提醒所有消费者做好准备。
对此,有网友质疑CPU和GPU都是美国公司的产品,为何对其他国家的关税变动会引起PC硬件价格暴涨?而META PC的回应是:英特尔、AMD和英伟达确实都是美国企业,但除英特尔外,AMD和英伟达的美国总部其实只负责设计,生产企业是台积电和三星等,英特尔工厂也遍布全球,其在成都的封装测试工厂就是其全球三大晶圆预处理工厂之一。
同时,CPU成本仅占PC整机的一部分,配套的还有显卡、主板等一系列硬件。
相关报告显示,PC主板产量有50%以上来自中国,而DRAM和NAND闪存颗粒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海力士、三星和镁光的中国工厂。此外,在显示器、机箱、PCB等电子零部件和硬件的市场份额上,中国也占据主导地位。
这也可以理解,为何META PC说的,自己无法消化关税带来的成本上涨,不涨价只能结束经营的说法。
作为目前PC市场的核心,笔记本电脑市场目前占比超70%。而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最新调查,2024年全球笔记本电脑预计将出货1.74亿台,其中89%的组装和制造都在中国完成。
为此,上述消费电子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这就意味着,全球PC市场尤其是美国PC市场,将迎来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和考验。因为高质高量且产能稳定的PC硬件供应链很难短期内完成替代和重构。AI PC的崛起则是全球市场变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相关免征额外关税的特殊条款推出,那么美国市场在消耗完库存后只能被迫接受价格暴涨的产品。”上述消费电子分析师称,考虑到中国本土制造和全球最大单一PC市场的优势,关税政策对国内PC市场影响较小,但关税政策引发的市场策略及格局连续变动,也会传导到下游市场和消费者,大家也要做好PC这些数码产品涨价的准备。
IDC全球设备追踪副总裁Ryan Reith认为,大多数人都在重新评估接下来几个月的情况,但到目前为止供应链检查尚未显示有任何重大变化,现在很难确定重大、激进的商业决策。企业正在评估库存、各地的生产能力、其他可能机会等,以降低进口关税变动的影响。“就个人电脑和类似设备等硬件而言,我们仍然认为,大多数的价格上涨将直接转嫁给消费者。”
Ishan Dutt也表示,厂商在为2025年4月9日生效的新一轮关税采取相似措施,随着厂家库存水平逐步恢复正常、消费者面临更高价格的PC,未来几个季度的PC市场增长或将放缓。
记者注意到,戴尔在美国市场已经取消或降低了多款电脑的折扣幅度。目前已经有一些ODM厂商提前发出预警,表示如果关税超出预期,将会考虑推迟发货,并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而受此影响,有消息称宏碁、华硕、惠普、联想、戴尔等PC厂商已通知供应链暂缓出货两周,以便观察市场形势。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