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明星争演小人物,票房解药还是人设滤镜?

IC photo/ 图

2025年清明档的票房寒意未消,多部新片上映却未能点燃市场热情。更引人深思的是,流量明星通过饰演“小人物”逐梦电影圈的现象愈发鲜明——张艺兴在《不说话的爱》中饰演一名聋人,独自抚养年幼的女儿;赵丽颖继《第二十条》的听障人士之后,于《向阳·花》中化身刑满释放的女性……

这不是个例。王俊凯在去年的《野孩子》中演绎“社会困境儿童”、在《刺猬》中出演言语流畅性障碍患者;易烊千玺以《小小的我》挑战脑性瘫痪患者,更早之前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诠释癌症少年、《奇迹·笨小孩》诠释底层创业者;朱一龙在《人生大事》中出演殡葬师莫三妹;杨幂曾在《宝贝儿》中刻画先天缺陷弃儿……

出演“小人物”,似乎已成为流量明星撕掉偶像标签的标配。只不过,这条路径真的是万能公式吗?

他们为何扎堆出演“小人物”

这一波流量明星出演“小人物”寻求转型的浪潮,更多是出于主动。

回溯2014-2017年的“流量时代”,流量明星进军电影圈更多是资本驱动,而非个人意愿。当时的市场逻辑很简单——流量即票房,因此片方热衷于让流量明星出演青春片、仙侠片或都市爱情片,角色往往高度同质化:鹿晗的《重返20岁》《盗墓笔记》《我是证人》、杨洋的《左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些作品的核心卖点并非演技,而是明星的颜值与人气,角色塑造也大多停留在“花美男”“高冷男神”的舒适区内。

2019年《上海堡垒》的惨败成为行业的转折点。这部耗资3亿的科幻大片遭遇口碑和票房双崩塌,也宣告了“流量即票房”时代的终结。此后,市场对流量明星的容忍度急剧下降,倒逼他们必须寻求转型。

与过去被动接受资本安排的青春片不同,如今的流量明星主动争取更具挑战性的角色,也不惜“自毁形象”。这种转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生态的优化:演员不能仅靠脸吃饭,而必须用实力证明自己。

顶流们之所以倾向于选择“小人物”,首先是看中了这类角色的社会共鸣价值。边缘人物承载着更深刻的社会议题——残障人士的生存困境、刑满释放人员的再就业难题、底层创业者的挣扎……这些题材更容易引发观众共情,也让观众看到明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其次,对流量明星而言,“小人物”的特质与明星的公众形象可以形成巨大反差。当光鲜亮丽的偶像以脏兮兮的造型、蹒跚的步态或浓重的方言出现在银幕上时,这种视觉冲击本身就能制造话题。这种“毁容式演技”成为演员证明专业度的最快途径——当流量明星愿意“丑”给你看时,至少说明他们是真的想演戏了。

再则,“小人物”为演员提供了突破类型限制的机会,并有过不少成功的先例。早在二十年前,许多“大花们”就曾凭借“小人物”的强烈反差为演技正名。巩俐在《秋菊打官司》中素颜出演农村妇女,凭借土气的造型和方言表演横扫国际影坛,蒋雯丽在《立春》里增肥扮丑,饰演怀揣歌剧梦却屡遭现实打击的小城教师。

近些年,业内也出现了流量明星通过出演“小人物”转型的典范。朱一龙在《人生大事》中饰演的殡葬师莫三妹,以寸头、花衬衫、满口武汉方言的形象彻底颠覆了观众对他“温润如玉”的认知,他也凭借这个充满市井气息的角色一举斩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易烊千玺从《少年的你》中叛逆的问题少年,到去年在《小小的我》中饰演脑性瘫痪患者刘春和,通过高难度且精准的肢体语言,将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呈现得真实而克制,获得许多好评。

IC photo/ 图

不要变成一种“消费”

出演“小人物”本身无可指摘。电影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理应关注各个阶层、各种境遇的人生百态。问题在于,当“小人物”成为流量明星转型的标准化操作时,这种创作是否已经本末倒置?

当前,许多项目从立项之初就带着明确的功利性——明星需要转型,制作方需要话题,至于“小人物”的真实性反而成为次要的,有话题度就够了。

这种话题优先的创作导向,导致了一系列程式化的操作:制作方选择“小人物”题材时,考量的往往不是故事本身的社会价值或艺术表达,而是如何借助流量明星的转型话题制造市场热度;在剧本创作上,倾向于堆砌各种苦难元素,刻意设计催泪桥段,因为这些内容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小人物”不再是一个需要真实呈现的群体,而沦为一种可供消费的符号资源,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电影艺术的尊重,还有对社会现实的真诚关照。

而在表演上,在诠释“小人物”时,形似只是表演的表层,真正的关键在于能否让角色立住。这需要演员从内而外地理解角色的精神内核,而不是简单地在外形或行为上进行模仿。

就比如巩俐在《秋菊打官司》中的表演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她穿上了陕西农民的棉袄,更因为她真正走进了农村妇女的精神世界——她在陕西农村生活的数月里,观察到的不仅是人物的步态和方言,更是她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思维方式和情感逻辑;蒋雯丽为《立春》所做的准备,增重和学习歌剧唱腔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她捕捉到了小城文艺青年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那种执拗和脆弱……

但不必讳言,当下不少流量明星的转型尝试因为太过于功利主义,而停留于“视觉奇观”。他们急于证明自己的演技,却不愿付出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角色的灵魂;他们渴望通过颠覆形象获得行业认可,却往往只停留在符号化的层面。这种表演本质上仍是一种“他者化”的凝视,将“小人物”简化为一系列刻板印象的集合。

由此,一段时间以来,流量明星转型的“小人物”题材电影接连遭遇票房滑铁卢,市场给出了最直接的反馈。制作方务必重新审视创作初衷,将目光从明星效应转向故事本身的价值,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平凡人生的重量。

明星若想实现转型,必须摒弃短视的功利心态:要沉下心来锤炼演技基本功,在台词、形体、表情等细节处下苦功夫;要花时间沉浸到角色的世界里,而不是象征性地“体验生活”几天就匆匆开机;要放下对“高光时刻”的执念,真正理解小人物的平凡与真实……

如果只是把“小人物”当作营销话题和镀金手段,而非发自内心地想去呈现他们的故事,那么再多的转型尝试,最终也只是在重复另一种浮夸套路,观众也会对他们的“虚假转型”给出差评。

从易

责编 梁欣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