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海青商会启动“同心YOU伴”项目,好功夫拼出文化经济融合新路径

“文化是根,经济是翼,二者融合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在“同心YOU伴 艺企同行——星公益YOU伴项目发布会”上,南海青年商会的企业家、非遗传承人、青年主理人、高校师生齐聚一堂,围绕“艺企同行”主题,探索以文化为媒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4月25-26日,顺联公园里化身文化与创新的交汇点,活动通过同心基金捐赠、“YOU好”城市政企校共建计划签约、“YOU伴”南海青年导师聘书颁发及“YOU伴”志愿队成立等环节,展现了南海文化经济融合的活力。

聚焦文化创新

三年捐赠80万元助力五大方向

南海区慈善会南海同心文化发展基金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汇聚全球南海乡亲及社会力量,共同推动“1123”文化工程,做好山、水、城、人四篇文章。在活动现场,南海区文联副主席游远荣、南海区委统战部一级主任科员吴炳洪代表基金接受了“YOU伴”项目的捐赠。据项目发起人黎诗介绍,未来三年,“YOU伴”计划将向基金捐赠超80万元,重点支持五方面工作:一是鼓励创作具有南海特色、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二是推动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三是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四是提升文化人才队伍素质;五是开展港澳台侨文化交流,扩大南海文化影响力。

游远荣表示,南海将深化“艺企同行”,引导南青商会员企业探索“文化+智造”“艺术+智造”的创新路径,将传统制造与非遗文创、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文化+科技+产业”的创新生态。据统计,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佛山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2%,文化经济融合正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南海区青年商会会长何俊文感触道:“文化创新不仅是传承,更是让传统‘活’起来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艺企同行’,让非遗文化成为市场新宠,助力南海品牌走出去。”

非遗焕新活力

以醒狮文化为核心的创新实践

活动以一段融合传统与科技的南海醒狮表演拉开序幕:台上粉色醒狮灵动活泼,台下醒狮机器人灵活演绎,搭配荧光跃影的醒狮秀视频,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现场观众感叹:“没想到醒狮还能这么玩,传统文化离我们更近了!”

“YOU伴”项目以醒狮文化为核心,SHI展示交流平台是以醒狮为媒介,促进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YOU趣”非遗创新计划是通过醒狮进校园等活动,推动醒狮文化的创新表达;“YOU谊”文化同心计划则是借助海外联谊会等平台,将醒狮文化推向国际。黎诗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创新,让醒狮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

南海文化宣传大使陆宇鹏分享了水下醒狮的创新实践:“我们用玻璃钢打造防水醒狮,结合龙舟文化,实现水下表演。这不仅是技术突破,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他透露,团队正计划推出醒狮主题的油画风文创系列,通过品牌化设计满足年轻人和国际市场需求。此外,“YOU伴”项目与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的“有功夫来佛山”网络作品征集活动联动,鼓励围绕非遗和新兴文化业态创作短视频和图文作品,借助直播电商和算法流量实现文化IP的“破圈”传播。

政企校联动

文化“传帮带”赋能未来人才

活动的一大亮点是政企校合作。7所高校与南海青商会签署“YOU好”城市共建计划,旨在搭建美艺产学研实践平台,通过校企联合研发、人才定向培养,推动教育与产业精准对接。未来,该计划还将组织高校与村居共建,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何俊文表示:“这不仅是为企业输送人才,也是为南海的人文经济储备动能。”

“YOU伴”南海青年导师计划则通过“传帮带”模式,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家走进校园分享经验。导师陆宇鹏坦言:“年轻人对醒狮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我们希望通过分享,让他们看到文化的无限可能。结合‘有功夫来佛山’的主题,我们鼓励年轻人将醒狮文化融入佛山攻略传播,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佛山的文化魅力。”另一位导师黎静诗则强调跨界思维:“文化创业需要大胆尝试,比如将剪纸、机械人元素融入醒狮,创造全新的体验。”

想样文创的潘艳玲分享了文创创业的酸甜苦辣:“我们专注大头佛IP开发,但开模费用高达10万元以上,资金链是最大挑战。”她希望政府提供更多场地和补贴支持,让青年创业者敢闯敢试。尽管如此,她对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人要有梦想,只要坚持,文化创业的回报会慢慢显现。”潜水教练冼家乐则从水下运动文化切入,分享了“乐道潜水”十年的创业心得:“潜水不仅是运动,也是一种文化。”他认为,南海的开放氛围为新兴文化业态提供了沃土,未来希望通过水下运动科普,打破大众对潜水的陌生感。

“同心YOU伴”项目的启动,展现了南海青年企业家在文化经济融合中的担当与创新。以南海醒狮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也将逐渐从“地方符号”走向“全球IP”,未来将会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聚焦擦亮南海特色,为南海打造“人文经济引领区”不断注入活力!

文、图、视频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钟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