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4月7日刊登题为《美国加速退群 更多中国年轻人进入国际组织》的报道。报道内容如下: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你很难感觉到联合国的存在。但在这里,每个非洲人的一生中,都至少要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一次交道。”中国“90后”博士生黄书丹被问到为何念完博士后到国际组织做实习生时这样说。
黄书丹在美国博士毕业后,去年10月到坦桑尼亚,开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期一年的实习。
近年来,像黄书丹这样的高学历中国青年进入国际组织工作或实习,变得越来越普遍。联合国官网数据显示,联合国雇用的中国公民数量过去十余年大幅增加。
这群拥有国际视野、不再只追求传统升学求职路径的年轻人,也得到中国官方的支持。
在进入国际组织的诸多方式中,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基委)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实习项目,为不少中国青年提供了一条快捷通道。通过留基委选拔,即可获得官方推荐,直达国际组织面试环节。
黄书丹便是在经过留基委简历筛选、笔试和面试后,最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面试。
中国“90后”博士生黄书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办公室门口。(受访者提供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近年来,留基委合作项目开放的岗位数量显著增长,项目指南也在不断完善。留基委官网显示,去年官方计划选派的实习生人数达188人,合作组织包括联合国下属多个专门机构。
另一部分中国青年则直接向国际组织提出申请,与全球申请者一同竞争岗位。清华大学研究生汤乐妍便是自己申请,于去年12月进入联合国总部实习。
汤乐妍受访时说,她对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研究生一年级时,加入了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认识了许多在国际组织有工作经验的学长。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留意适合自己的机会。
清华大学2018年成立的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是中国顶尖高校服务国家全球战略的一个缩影。
除了留基委的合作项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立了国际组织人才信息服务网,发布空缺岗位信息;中国教育部也推出类似平台,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国际组织实习攻略。
此外,外交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推出了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相关的本科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甚至成立了国际组织学院。同时,模仿联合国展开讨论的“模拟联合国”活动也愈发年轻化,从大学走进初高中校园。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教授说,近10年来,越来越多中国青年进入国际组织工作学习,这与中国同外部世界联系更密切、年轻人视野拓宽密不可分。
张贵洪说,经济条件改善后,中国年轻人有了更大的个人追求,不再只是想着进国企或外企谋个职位,而是想进入国际组织,为世界人民服务。
不过,张贵洪指出,中国在联合国的会费占比今年提升至20%,但目前整个联合国系统的中国员工比例大约只有1.67%,中国仍属于“代表性不足”的国家。
在中国官方更积极参与国际治理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论述,过去几年更频繁出现在联合国文件中。
另一方面,美国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先后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人权理事会;进入第二任期,美国再次退出世卫组织。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说,中国愿意在加强多边主义沟通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国际治理能力和贡献。
对于更多中国青年进入国际组织,朱锋认为,这是中国年轻一代追求国际化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也是中国未来持续保持国际创新力和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
朱锋说,中国年轻一代在全球政治经济竞争中崛起,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来源 | 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