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烨
她是学生口中的“徐妈妈”,是同事眼中的“铁娘子”,更是教育路上永不停歇的追光者。
从教二十余载,徐敏在多重角色中切换: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领航人、文艺工作者……用行动诠释着“铁打”的教育精神。
锻铁成器:从“落后专业户”到优秀班集体
徐敏扎根农村教育十年。2011年调入湘阴县文星街道城关中学,在全年级成绩最不理想的班担任“第三任”语文教师。她见证了最调皮的学生能闹腾到什么样子,遇到了初中不会写拼音的孩子,写“甲骨文”的孩子,不交作业的孩子……
她在日记里写着:“今天梓轩终于主动交作业了,奖励他当一日班长。教育就像打铁,要耐得住千百次锤炼。”
第二年,学校领导安排她换一个班级。
“如果我走了,孩子们能适应第四任老师吗?”徐敏毅然留下来和班主任一同管班。当时,有位从农村转过来的同学叫李佳,经常违反纪律。徐敏老师见他聪明,就鼓励他参加活动。
体育训练的时候,她在跑道上带着他奔跑;演讲比赛的时候,她带着他对着镜子练习,一个字一个字纠正发音;作文竞赛时,从选材到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她逐字逐句地给他修改;毕业考试前,她给班里的每个孩子写信,给孩子们量身定制专属的加油鼓劲口号……
那年中考,李佳考入重点高中,如今已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
有了这些经验后,徐敏当班主任时游刃有余。每天,她6点前起床上班。放学后,她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晚上,批改作业、撰写教案、策划活动,几乎没有在12点前睡过觉。
在班级,她开设了“师生回音壁”;成立了“生日基金会”;开展了师徒结对一帮一活动;和班上的留守儿童结对,担任“爱心妈妈”;节假日,她组织班上的学生去福利院看望孩子;去农村学校捐赠书籍;去文化馆探访岳州窑;去郭嵩焘纪念馆缅怀先烈……
“徐老师是我们的‘管家婆’,有‘刀子嘴,豆腐心’。”杨子萱指着她发表在《十几岁》杂志的文章说,“没有徐老妈的指引,我的文章不可能发表在省级刊物。徐老师还指导我们好多同学作文发表或获奖呢!”
“她就像个铁打的陀螺。”办公室的同事龚娟回忆,“徐老师有一次被沸腾的绿豆汁烫得手脚都是泡,她换身衣服又来上课。前两年她腰椎间盘突出反复发作,医生建议尽快做手术,她硬是坚持上完那个学期的课,挺到暑假才被家里人‘押’去医院手术。”术后第十天,新学期开学,她绑着护腰带按时出现在教室,笑着说:“放心,铁打的腰,断不了。”
2018年,她所教的班级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她转手把荣誉证书交到了班长手里:“荣誉是孩子们的,我只做了该做的事。”
铸铁为艺:从三尺讲台到文化原野
“徐老师的作文课像变魔术!”学生王浩珍藏的笔记本里,记录着:《用薯片写作文》——同学们边吃边描写酥脆声;《跟着歌词学创意写作》——把“世界赠予我的”改成“学校赠予我的”……
徐敏的“游戏作文教学法”刊登在《初中生》杂志;辅导的学生作文获得第十七届《初中生》“千金作文”特等奖;执教的精品课《新闻写作》获得省级一等奖;编写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为一线教师量身打造了单元作文教学案例、写作支架和范文指导。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白天教孩子写作文,晚上自己写‘大作文’。”
徐敏既是教学者,亦是创作者:疫情期间,她戴着口罩跑遍全县12所学校,采写的《东风吹愁桃李香》登上中国日报网,展现了湘阴教育人面对疫情,早谋划、广宣传、严管控,坚持防疫与教育双线出击;抗洪时,她值班守大堤,加班写就的《这里是我和学生的家》被《中国妇女报》刊发,讴歌了湘阴教育人可歌可泣的抗洪精神;她历尽数月采访多所城乡中小学,报告文学《东风夜放花千树》发表在《湖南日报》和《湖南报告文学》,肯定了湘阴中小学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编辑的《湘阴地方故事集》,抢救了40多个濒临失传的民间传说……
湘阴县文联主席熊国庭表示:徐老师用文字为教育留痕,以散文《九连屋》斩获湘阴县首届文学艺术奖,成为从讲台走向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班的“笔杆子”。
身为岳阳作协教师作家分会副主席,她主编的《湘阴地方故事集》《民间》《敲门声声》等刊物,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生;她发起的“师生共读一本书”“探访岳州窑”“走进郭嵩焘纪念馆”等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至历史深处。即便在术后的康复期,她仍伏案审稿。她笑称“文化传承的担子比身体更重,只是头发越来越薄”。
熔铁为炬:从“孤勇者”到百人名师团
谈及为何建立湘阴县首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徐敏说出了当时的想法:我常去其他名师工作室学习,要是我们有自己的名师工作室该多好!
“私立学校有财力都没有建成工作室,你这个一线普通教师有那个能耐?”她顶着质疑与压力逆流而上。
在湘阴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她撰写方案,搭建网络平台,招募教师,研发成套精品课。长期劳累和压力让她终于挺不住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复发,只得跑到中医院做了17天理疗。她经常一边打点滴,一边打电话联系工作,点滴液没有了,血液倒流都没有察觉;别人都是带着水果食品来,她袋子里装的全是文稿和书籍。
工作室究竟要朝哪个方向走,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必须好好规划一番。
为此,徐敏多次到长沙、上海等地,向顾问余艳等“大咖”求教,最终确定以“阅读和写作”为发展方向,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她明白“史学家的责任是过去,创造者的责任是现在,而教师的责任是未来。应对未来,唯有学习,学习力大于学历。”
她和团队一道,用好生活这本辽阔的教材,开展课题研究,破解作文教学难题,引领一群语文人快乐大胆地往前走。
徐敏非常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给他们创造平台。正如她所期望的那样,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室成员上得了课,写得好文章。湘阴县洞庭中学的杨馨柳就是其中的一个。
“以前在工作室了解并学习过精品课的录制,让我知道了录课需要注意的细节,在工作室的学习也让我对课程内容设计有了进一步的优化,正是这些经验使我本次的课程录制非常顺利,一遍通过。”她获得省级精品课奖很高兴,“今后我会以‘工匠精神’为目标,以一节‘精品课’为起点,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品课。”
三年来,这支“铁军”成绩斐然:开展了学习培训、专题讲座、自主研修、网络研修、课题研究、送教下乡等活动。开发了精品课资源和特色资源,上传资源3000多条,文章2000多篇,10万多名师生在网络平台点击下载资源。工作室荣获岳阳市2023年度“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湘阴县2024年度“芙蓉标兵岗”等荣誉称号。当一些授奖单位准备将荣誉授予徐老师个人的时候,她总是将荣誉评给集体;工作室其他成员在晋级晋升路上越走越远,而徐老师一直未见动弹。
当被问及“值不值得”时,她凝望着学生的合影,感叹道:“这些笑脸就是最硬的军功章。”公众号22.4万字的年撰稿量,178次的年课件修改记录,印证着这位“铁娘子”的坚守。
面对家庭与事业的抉择,她坦言“永远把工作摆第一位”,用行动回应质疑:“人生自是有师痴,此情不关名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