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血色数据与沉默的车门:小米SU7事故背后的生死叩问

大众网记者 金瞳 青岛报道

2025年3月29日深夜,一辆开启智能辅助驾驶的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撞向隔离带,随后爆燃起火,三名年轻生命戛然而止。这场悲剧的惨烈程度远超普通交通事故,当116km/h的时速、97km/h的碰撞数据与烧毁的车架并列于公众视野,技术安全与生命代价的天平亟待重新校准。而车门锁死阻断逃生通道、车企迟滞的家属沟通、智能驾驶权责的模糊边界,则将小米汽车推向舆论风暴中心。

致命事故揭开智能驾驶安全争议

2025年3月29日晚10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纯电动汽车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事故。据小米官方通报,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路障封闭自车道并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持续减速并操控转向,最终以约97km/h的时速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事故导致车辆起火燃烧,车内三人全部遇难。

事故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强烈质疑。遇难者家属在社交平台控诉称,车辆碰撞后“车门锁死无法打开”,最终导致三人丧生。小米官方声明中虽提及“配合调查”,但未直接回应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等核心问题,引发舆论对其责任回避的批评。受事件影响,小米集团4月1日港股盘中跌幅一度超过6%。

技术细节与责任认定的争议焦点

小米官方公布的车辆数据显示,NOA系统在检测到施工路障后触发减速提醒,驾驶员随后介入操控。但NOA系统从检测障碍到碰撞仅4秒,驾驶员接管后需完成37米制动距离。事故的复杂性引发多重疑问:小米是否在销售时充分告知了智能驾驶的功能限制?

有业内人士指出,类似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模糊性,车企常以“驾驶员最终接管”为由规避责任。值得关注的是,涉事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支持基础辅助驾驶功能。此外,车辆系统对复杂路况的识别能力是否存在缺陷等问题尚未得到官方解答。

事故引发对小米汽车潜在风险的担忧。尽管小米曾宣传自研“X-Eye”检测系统,称其准确率超99.9%,且每辆车需通过2.5公里特殊路况测试,但涉事车辆交付不足一年即发生致命事故。尽管SU7通过C-NCAP 2024版测试(56km/h正面碰撞),但事故碰撞速度(97km/h)和角度(斜撞水泥桩)远超测试条件,暴露实验室数据与真实风险的脱节。

电池安全则是另一大焦点。有业内人士推测碰撞导致电池包底部被水泥桩穿刺,电解液泄漏后迅速热失控,但小米未在声明中提及电池安全设计问题。

针对车门锁死的质疑,小米客服回应称“车辆配备机械把手,断电时可手动解锁”。然而,事故现场图片显示车门完全闭合,家属质疑剧烈碰撞可能导致车身变形,致使机械解锁失效。

家属控诉与品牌信任危机

事故遇难者家属的悲痛控诉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压力。车主表示,车辆购于2024年5月,10月交付使用,主要用于女友出行。三名遇难者中,车主女友与其“只差一个婚礼”,且三人均为小米忠实用户。尽管小米在碰撞后1秒触发紧急呼叫系统,23分钟调配救援,但家属控诉事故后四天未收到企业主动沟通,仅获客服格式化回应。自称遇难者母亲的网友“诗雨370491153”称,事故发生后小米从未主动联系家属,所谓“专项工作组”也未与其沟通。

同时,遇难者家属要求小米公开车辆起火原因及车门锁死真相,但截至发稿,此部分尚未得到回应。此外,家属质疑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呼吁第三方介入调查。

舆论场上的各界声音则对事故责任划分存在分歧。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张烨阳律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若事故因车辆硬件或系统缺陷导致,小米需承担产品侵权责任;若是驾驶员操作失误,则车企无责。然而,当前调查进展缓慢,关键证据如EDR(车载事件记录仪)数据尚未公开。

更大的争议在于智能驾驶宣传的合规性。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张烨阳律师指出,若事故因硬件缺陷导致,车企需承担产品责任;沃达福研究中心张翔则认为,电子锁失效可能涉及系统冗余设计不足。然而,小米在营销中是否过度强调辅助驾驶能力,淡化其局限性?用户评论尖锐指出:“大厂只会吹嘘智驾作为卖点,却回避注意事项。”这种质疑直指行业普遍存在的“技术夸大”现象。

结语:安全承诺与生命敬畏

本次小米SU7事故不仅是一起悲剧,更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警示。

小米SU7爆燃事件终将过去,但它提出的生死之问永远有效:当车企用代码重新定义出行时,是否也该用敬畏重新定义生命的价值?在智能驾驶的星辰大海里,人类需要的不仅是更快的芯片,更是对生命更深的谦卑。小米能否直面问题,重构安全承诺,将决定其造车之路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