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在清明“托古言志” 是追思也是期待
春暖花开,柳绿梢头,又一个清明时节。有些地方下起纷纷春雨,仿佛要应和杜牧耳熟能详的诗句,也有些地方阳光明媚,让人忍不住要约上好友出门踏青赏春。不过,春和景明的人间气象是一种状态,与清明节有关的情绪又是另一种状态。提起清明节,人们的第一印象,似乎总伴随着沉重、肃穆的哀思。
而事实上,清明节既是属于逝者的节日,也同样属于生者。当我们立足此时此刻,追忆、缅怀那些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的人时,浮现在我们心中的复杂情感,当然少不了哀思的成分,却也不只有哀思而已。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在清明祭扫之际参谒名人陵墓,给崇敬的古人扫墓,以此表达怀古之情,便是一个代表性的案例。
孔子、秦始皇、曹操、诸葛亮、杜甫、苏轼、岳飞、陆游……在那些对历史有独特情怀的年轻人眼中,这些古人的名字不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个词条,更对应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与值得敬仰的崇高品质,有着让人心潮澎湃的力量。
其中,某些古人并没有实体墓葬留存至今,甚至在史书记载中不知所终。但这并不妨碍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在各种相关场合表达对他们的感怀之情。
单从形式上看,年轻人的这种追思,似乎和一般意义上的扫墓祭祖没有太多区别。然而,在表象之下,与清明节的传统氛围相比,这类活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年轻人给古人扫墓时,并没有多少哀伤、悲痛的感受,反而能从中得到一种昂扬向上、鼓舞人心的温暖力量。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古代名人和今人在时间线上距离遥远,其已经去世的事实,不太容易调动我们的泪腺;另一方面,这也与年轻人在清明节祭拜古人的精神诉求有关。从本质上看,与其说祭拜古人是为了“缅怀逝者”,不如更多是为了“托古言志”。通过纪念古代名人、表达崇敬之情,年轻人释放出的,是一种想从古代名人身上继承、发扬的精神品质,进而更好追求自身理想的美好期待。
当我们在清明节祭扫、缅怀与我们天人永隔的亲人故交时,心中除了深深的思念,也多少会怀有一份“我要好好生活下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看到”的想法。从这个角度,在万物复苏的春意之中,清明节的存在不仅一点都不“违和”,反而与自然的节律十分般配。
值得注意的是,清明节的这种情绪变化,并非只是当代年轻人的独特感受,而是深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之中。清明节自古便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与此同时,踏青、插柳、放风筝等富有生命力的活动,同样是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哀”与“乐”并存的节日氛围,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关系的独特理解。生命的终结固然值得怀念,但活着的人仍要继续前行。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在清明时节吟咏诗篇,既有“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的惆怅之思,亦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明快之音。清明节的意义,或许正在于让人们借此超越生死之辩,去思考自身与更广阔世界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