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子涵
全球经济环境下,华商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中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华商如何找准结合点和发力点?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华商如何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不久前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上,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华商代表、民营企业家和智库专家围绕这些话题进行了对话交流。
有华商企业家告诉记者,风高浪急,越发考验企业家智慧。在世界大变局中,海外的“生意人”仍有广阔发展天地,能为中外经贸文化交流作出更多贡献。
挑战中把握商机
当前国际经贸环境面临多重挑战。部分国家推行的关税壁垒政策增加了跨境贸易成本,地缘政治紧张导致供应链波动风险上升,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引发汇率波动,这些因素都给企业的市场预判和投资决策带来压力。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许多华商和民营企业家表示,企业正在积极应对不确定性。
“尽管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吉人以自身企业为例表示,泰国正大集团正通过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投入提升自动化水平,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同时强化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并依托全球网络深化与中国科技企业等伙伴的合作。
“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华商企业可以发挥自身商业经验与资源整合能力,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相信通过坚持开放、合作和创新精神,我们能克服当前困难。”谢吉人说。
全国工商联咨询委员会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表示,面对国际经贸摩擦中的关税壁垒等不可控变量,企业虽无法左右外部环境,却能把握内生动力、锤炼竞争力。“不焦虑”“不躺平”“去争取”“敢打拼”,他说,焦虑无济于事,躺平更非选项,关键要在周期波动中锻造抗压韧性。
玖龙纸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表示,对企业来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外部压力与挑战不少。然而,越是面临压力,企业越不能自我封闭和隔绝。“每逢挑战,中华儿女总能凝聚强大力量,凭坚毅果敢将危机转化为发展契机,这种自强不息的精气神,也已熔铸进企业家的基因。中国制造业从厚积薄发到在全球产业链站稳脚跟,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和勇气。”她说,“困难都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相信通过主动求变、精益求精,华商企业可以实现破局。”
积极拥抱中国机遇
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200万人,“人才池”不断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42万多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力正在迸发……参加论坛的企业家和专家表示,中国始终是华商发展的机遇之地。广大华商可以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机遇,实现企业新发展。
“像‘杭州六小龙’这样的初创科技企业正在中国很多地方涌现。”刘永好说,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传统产业,企业依然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国内市场的高强度竞争,倒逼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锤炼出“真功夫”。如今,无论是在技术、生产效能还是品质管控方面,中国企业、中国产品都已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认可。他表示,如何将中国的市场经验与海外市场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着力点。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主动作为。华商作为重要的创新活动主体,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更是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独特优势。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科技创新迭代的背景下,华商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尤其是在跨境资源整合能力、创新生态构建能力等方面。华商群体的家族资本和产业基金具有天然的长期投资属性,可以通过参与科技创投等方式,融入中国科技创新版图。”田轩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许多中国国内企业正面临出海的时代命题。华商企业在海外市场已形成影响力,积累了丰富的本地资源网络和市场经验,这些优势能够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助力。未来,华商企业既可通过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参与中国国内市场,也能通过跨境投资整合优质资源,助力中国企业出海。这些方向对华商来说都存在发展与合作的空间。
继续做好桥梁纽带
当单边主义筑起“小院高墙”、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有所抬头,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华商作为连接中外的重要纽带,拥有独特的跨文化背景和广泛的国际人脉资源,具备联通中外的优势。他们不仅在经济领域促进中外贸易与投资合作,更在人文交流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光集团APP股东、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黄杰胜表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让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这种普惠包容、合作共赢的实践正在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他介绍,金光集团在深耕主业的同时,正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升级,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智能制造等新实践,争取在国际市场实现新发展。
黄杰胜说,不久前,他组织清华大学学者及校友企业家访问印度尼西亚。他认为,华商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者,可以发挥连接中外的桥梁作用,为中外产业合作、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总会长、亿利达控股集团执行主席吴添泉说,在部分国家鼓吹单边主义的背景下,对话交流、开放合作尤为重要。
“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经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了上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马来西亚也是最早响应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吴添泉说,许多马来西亚华侨华人也与祖(籍)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与交流。作为海外华人,他深刻体会到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与情感纽带,并期待民心相通让两国越走越亲。
泰国华人青年商会会长、泰国永泰珠宝集团董事长李嘉淳表示:“作为青年华商,我们在海外继承了前辈华商打下的基础,对各国的风土人情、政策环境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在国内接受的教育也让我们与中国企业家在海外能更好沟通,找到共同点。基于此,青年华商可以积极献力献策,助力中国企业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在中外经贸往来中主动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