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百科知识 >

为什么楼板有裂缝(楼板裂缝问题)

1、有规则裂缝

1)楼板渗漏呈比较规则的网


结构,与结构楼板中钢筋网位置基本吻合。

施工原因:楼面浇捣完成后,钢筋、钢管等荷载上的太早,造成楼板震动,导致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不严密;

主体阶段应严格控制施工进度,楼板浇捣完成至少24小时后上荷载;且荷载堆放位置采用方木或者槽钢保护;

2)沿安装线管走向渗漏

设计方面:板钢筋采用分离式配筋。板中部位无上皮钢筋,不利于裂缝控制。

施工方面:PVC管与混凝土粘结力不强,施工中应采用扎丝与钢筋绑扎牢固,且在单层配筋部位建议采用钢板网加强;

3)支模方法不当,且拆模方式不对等原因

施工原因:几处渗漏位置是梁侧模,支模时候采用铁丝拉结,且拆模时直接用撬棍铁丝,造成铁丝处混凝土松动;

尽量不要采用铁丝直接穿楼板的方式固定模板,实在难以避免的,应在拆模时用钳子剪去,不能撬

4)楼板防线空等预留孔洞位置裂缝

施工原因:原主体施工时楼板预留防线孔,封堵时施工不细致导致新老混凝土之间裂缝,渗漏。

放线孔封闭时周边应凿毛,清理干净后套浆,掺微膨胀剂封堵,并浇水养护

2、无规则裂缝

设计因素:楼板钢筋采用Ⅰ级钢,施工中踩踏变形较多,且很难调整,造成局部楼板上部保护层偏厚,容易出现裂缝,建议采用Ⅱ级钢:适当加密钢筋间距,小于1500mm。板的四个阳角及构造不规则的增加放射筋。

材料因素: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等也会影响裂缝的产生:供货前严格审查混凝土配合比:控制石子、砂含泥量,适当采用粉煤灰、减水剂等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避免温度收缩裂缝。

施工原因:施工中的混凝土振捣、养护、抹面时间、上荷载的时间等会影响裂产生。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成,12个小时内采用薄膜覆盖,确保水分不流失,不需要在终凝前二次抹面。

板上皮钢筋施工完成后,应做好荷载控制,避免梁、板钢筋重压下变形,导致保护层过厚。楼板内电线管应绑扎牢固,不等过于集中,管边至少25mm确保混混凝土握裹。


2022.05.18 09:20

2022.05.19 15:35

2022.05.20 16:03

砼浇筑

顶板上人

工字钢悬挑

顶板开裂原因分析:砼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充分,收面后表面存在较多积水;浇筑后混凝土保护模解去太早,造成混凝土表面风干,当天温度29℃,有风,养护不及时,砼表面干燥,从而产生裂缝;工字钢悬挑部位,板上荷载加荷载过大。

预防措施:在后期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现场旁站监督;控制好砼养护的保护膜的揭膜时间,后期天气气温逐渐升高,保证砼养护的时间及每天的频次;在道工序存在较大荷载施工时,确保砼养护强度。

3、重新整理

1)设计阶段解决部分楼板裂缝隐患


预埋线管采用PVC塑料管,结果多处出现沿管线方向的裂缝。

分析原因:由于塑料与混凝土粘结性差,且两者收缩系数相差较大,在温度应力作用下,管线位置应力集中。而板筋为分离式配筋,跨中部位的单层钢筋对混凝土的收缩变形约束不够,当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被拉裂。

预防措施:

建议楼板内预埋管线采用KBG等金属材料,或者线管上增加二6@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带以加强对混凝土的约束;

楼板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尽量避免分离式配筋,梁边负筋难以有效固定,施工中容易滑移,踩踏变形,造成钢筋间距扩大、保护层过厚而开裂;

配筋应遵循细而密的原则,楼板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

50mm,屋面板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以便对混凝土的收缩起到更好的约束作用:同时板筋尽量少用Ⅰ级钢,成品保护困难,在施工中容易变形。

2)楼板内预埋管线的问题,楼板内管线过于集中,交叉

太多,浇混凝土时,石子下不去,管线周围容易出现蜂窝、孔洞,楼板开裂等问题,这种情况较多出现在公共部位强电井及户内配电箱的位置。

措施:合理分布管线走向,尽量分散,确保管线间距不小于25mm,减少管线交叉,若无法避免,则交叉位置增加过线盒。若设计管线实在太多,则考虑减少预埋,采用明装方式。公共部位有吊顶遮挡,户内配电箱可以设置在厨房等位置,部分管线明装,后期有吊顶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