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手风琴文化展馆里,琴师悠扬的演奏声引得游客驻足,有的还热情起舞;阿尔泰山中草药博物馆里,千姿百态的植物令游客津津乐道,称大开眼界;柯柯牙纪念馆里,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在一幅幅图片和影像的记录中,让观众了解了前辈的丰功伟绩……节日期间,分布在全疆各地的特色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形色各异、琳琅满目的特色历史人文、自然科普、红色记忆、文化艺术展览,让游客畅享休闲时光的文化大餐。
3月31日,阿尔泰山中草药博物馆迎来了众多“亲子团”游客,该馆依托阿勒泰丰富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系统展示了数百种中草药标本、传统哈萨克医药器具及互动式科普项目。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通过沉浸式体验学习中医药文化。“小朋友对闻香识药材很感兴趣,这个环节让孩子记住了很多中药材。”阜康游客郑鑫说,孩子还夸古人给药材起的名字好听,顺带也认识了不少新字。
该博物馆内设置的传统中医药科普讲座也吸引着游客认真聆听,感受中医药文化深厚的内涵。
春意渐浓的时节,塔城手风琴文化展馆里每天乐声不断,处处可见演奏手风琴艺人的身影,悦耳的琴声令参观的人群久久不愿离去。《喀秋莎》《采茶扑蝶》《花儿与少年》《山楂树》《卡林卡》等耳熟能详的乐曲,引得游客们跟着哼唱,兴到浓时还随着伴奏跳起了踢踏舞、黑走马、祝酒舞、马刀舞等。
展台上不同年代、不同样式、不同款型的手风琴,也让参观者感到惊喜。“这么小的手风琴也能拉”“这个琴上的雕花好精美”“100年前乐器师的手艺居然这么好”“巴扬琴和手风琴很像,但还是有细节差别”“我爸爸就是因为手风琴拉得好,打动我妈妈的”……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大家了解了手风琴的历史、发展、特性等知识。
柯柯牙纪念馆在小长假里迎来多批研学团队,有的组织诵读红色经典著作,有的参加植树科普讲座,有的研究各种防风沙树木标本。“一棵树苗长到碗口粗需要多少年?”“给枯死的胡杨浇上水能复活吗?”参加研学的同学们接连向讲解员发问,对前辈们创造绿色奇迹的历程十分好奇。
听着智能语音播放:这里的每一粒土,都掺着三代人的汗水……游客在全息投影的治沙场景前重温荒漠变良田、变绿野的光辉岁月,被“柯柯牙精神”感动。
新疆日报报史馆、百年喀什馆、独库公路博物馆、布茹玛汗·毛勒朵戍边馆、小麦博物馆、和田玉博物馆、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特色博物馆建设,鼓励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强化特色博物馆在推进文化润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疆已有自治区特色博物馆62家,它们以沉浸式展陈、活态化体验、数字化呈现等方式,打造可感知、可参与的基层文化服务新场景,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新疆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深层动能。(银璐)